一次性吸痰包的使用方法一次性使用吸痰管用于临床患者抽取气管内痰液或分泌液用。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吸痰动作要轻、稳。一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3分钟。1检查吸引器各部连接是否完善,有无漏气。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吸痰负压约40-50 kPa,小儿吸痰约13-30kPa,将一次性使用吸痰管置于水中,试验吸引力,并冲洗皮管。2将病人头部转向护士,铺治疗巾于颌下。插入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其顺序是由口腔前庭→颊部→咽部,将各部吸尽。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其顺序由鼻腔前庭→下鼻道→鼻后孔→咽部→气管(约20-25cm),将分泌物逐段吸尽。3气管内吸痰,待病人吸气时,快速将导管插入,自下而上边退边左右旋转导管,消除气道分泌物,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在吸引过程中,如病人咳嗽厉害,应稍等片刻后再行吸出。并随时冲洗吸引管,以免痰液堵塞。4吸毕,关闭吸引器开关,弃吸痰导管于小桶内,吸引胶管玻璃接头插入床栏上盛有消毒液瓶内备用,将病人口腔周围擦净。观察吸出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必要时做好记录。
一次性换药包如何使用一次性换药包经常用在外科的护理上面,一次性换药包一般内装一次性镊子、沙布、棉球、乳胶手套或PE手套,居家常备实用小药包,有擦伤,磕碰,十分的方便1一次性换药包是一个很实用的物件,居家旅行,家中常备,当出现擦伤碰伤时使用非常方便。2打开药包,里面得物品时非常齐全的,一点不足的是没有消毒酒精。3取出镊子,棉球,沾酒精对擦伤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过需要纱布包的话可以包一下。
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发现一种辅助性检查器械,人们将其称为阴道扩张器。很多女性对这个检查器械不甚了解,因此在检查时都存在畏惧心理。那么,在进行妇科检查时阴道扩张器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呢?以下就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为您进行相应的介绍。1.术者或者检查者带无菌手套,准备好阴道扩张器。一手执器,一手轻轻分开两侧小阴唇,暴露阴道。 2.将阴道扩张器轻轻顺着阴道走行、阴道纵线与扩张器大的横径呈0度角度送入。慢慢张开上下双叶。3.暴露宫颈。至此,观察阴道壁、阴道穹窿部情况,是否有肿瘤、擦伤、红肿;赘生物等。继而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味儿、色、粘稠度等,记录之。宫颈情况所见: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赘生物以及肿瘤、息肉;宫颈表面是否有隐藏或暴露的囊肿等。是否肥大、出血、肿胀,记录之;是否红肿紫,记录之。
一次性使用导尿包是临床护理、抢救和治疗中必须使用的医疗器械。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导尿管、橡胶外壳手套、洞巾、敷料镊、包布、引流袋、大托盘、腰盘、脱脂纱布方、吊带绳、别针、试管、碘伏棉球、滑润纱布方、塑料夹、注射器等主要部件。不是所有的一次性使用导尿包都是一模一样的,也会出现个别的部件的不同,大同小异。那一次性使用导尿包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制作标准呢?一次性使用导尿包的所有的部件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合理的顺序包装在一起,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大堆的部件随意放到一个袋子中,而是已经组合好了。并且所有的部件包装都是无菌的。这样的处理就大大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交叉感染的几率,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源头杜绝了疾病的传染和一些常见的感染
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加强对药品监管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药品监督管理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政务公开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一)组成组长:李利焦红副组长:徐景和陈时飞颜江瑛成员: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颜江瑛同志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二)主要职责。在局党组领导下,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落实措施;研究制定药品监管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审定局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研究局政务公开工作和实施方案,研究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各司局、各单位抓好政务公开工作任务落实,并加强督促检查。
对业内企业来说,焦点核心的还有:几十种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降了,有从三类降为二类的,也有从二类降为一类的。推荐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也有部分产品是升类了的。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价格还有的产品将不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产品类别上的变化是要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比如生产企业,原本自家产品是三类,降为二类管理之后,企业将无需再跑到北京、到药监总局来进行产品注册,只需在本省药监局注册即可。从二类降为一类管理的,生产企业则更省事,产品无需注册,只需备案即可。降类之后,在注册更省事之外,节省的还有注册费用。以三类降为二类为例,原有境内三类产品首次注册要收费15.36万元,而转到地方注册后,目前收费最便宜的宁夏仅有3.13万元,还有十多个省份则还没开始收费呢。当然,反过来,对升类产品而言,注册要比现在麻烦一些了,由二类升为三类的,风险级别大增,也将面临药监更为严格和密集的监管举措。